BIM人才緣何如此搶手?
2020年7月20日《河南日報》07版刊發文章《BIM人才緣何如此搶手?》
“在各種國賽中摘金奪銀已是常事,2015年以來,就獲得國家級獎項64個,獲獎303人次。”南陽師范學院BIM實驗室負責人鄭文豫自豪地告訴筆者:“我們實驗室的學生大三就被用人單位預訂一空,供不應求。”
此話不虛。就在今年6月,第六屆全國高校BIM畢業設計作品大賽在上海落下帷幕,南陽師范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3支代表隊披荊斬棘,從全國200余所院校近500支團隊中脫穎而出,一舉奪得一個特等獎和一個二等獎和一個三等獎,再次讓兄弟高校刮目相看。
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縮寫,是南陽師范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打造的一處BIM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,2015年創立至今,已培養四屆優質畢業生,紛紛就職于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建筑一局(集團)有限公司等業內知名企業,而且供不應求,幾乎全部高薪就業。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,該校BIM實驗室的學生卻緣何如此搶手?筆者走進南陽師范學院BIM實驗室,揭開了高質量就業背后的神秘面紗。
獨辟蹊徑闖新路
工作環境艱苦,收入微薄,這曾讓很多有志于土木類專業的有志青年望而卻步。
曾有10余年建筑行業一線經驗的鄭文豫老師敏銳洞察到了發展大勢,他說,2015年BIM技術在建筑業發展得如火如荼,已漸漸形成一個涵蓋軟件開發、信息技術與咨詢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,在建筑工程中逐漸體現其優勢。“當時學校也在轉型,學院決定組建BIM實驗室,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BIM平臺,努力為學生就業闖出一條新路。”
2015年9月,BIM實驗室正式成立。5年來,先后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、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魯班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聯合實訓中心,得到了國內BIM行業的認可。2015年BIM實驗室被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授予“BIM應用技能報名考試點”。
企業化管理煉隊伍
據BIM實驗室后勤部部長杜艾芳介紹,BIM實驗室現有核心成員140余人,已畢業75人,如今在校學生65人,采用“階梯式”管理模式,打造出核心成員、專業協會、興趣小組成員三大梯隊,采用小課程和短期培訓相結合,分年級、分專業、分層次,以老帶新的培訓方法,基于企業化管理理念打造出了一流的BIM團隊。
該BIM實驗室同多數企業的組織構架一樣,設有技術部、培訓部和網絡部等六大部門,部門之下又劃分了建筑組、結構組、機電組等五個專業小組。“我們還根據往屆畢業學子在社會中的實踐經驗,創立了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的市政組。”鄭文豫補充道。
BIM實驗室還有一大特色就是,學生自主運營、自主管理,教師擔任顧問。招新、培訓、考核三個層面的嚴格的規章制度,全部由學生自主建立,這極大激發了學生潛能,磨礪出了超強的綜合素質。
“精修于己,人必慕之”是BIM團隊的座右銘,要求每一位成員都要嚴于律己,不斷磨礪,只有自身價值不斷提升,方能人人仰慕,人人尊敬。杜艾芳拿出厚厚的一摞設計稿說:“這幾十份設計稿全是成員們對團隊標徽的設計構思,一筆一畫,一詞一句皆流露出成員們對團隊的熱愛與用心,BIM團隊的凝聚力從中可見一斑。”
同臺競技展風采
南陽師范學院院長張寶鋒自豪地介紹,2017年以來,BIM實驗室榮獲國家級獎項36項,獲獎180人次。BIM實驗室核心人員谷豐說:“與211、985高校學子同臺競技,在各種國賽中摘金奪銀,這極大鼓舞了同學們的斗志。”
鍥而不舍,必有回響。BIM實驗室指導老師丁軻告訴筆者,實驗室創立5年多來,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,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、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,以賽促學、以賽促教,學生通過比賽鍛煉出了扎實的專業技能。
為讓學生與一線工作零距離,畢業即就業,BIM實驗室重視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與交流,現已和中國建筑二局有限公司、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、河南天工建設集團有限公司、南陽領馭機械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成立了BIM人才實訓基地。
“BIM實驗室的培養以及在校期間的實訓,給了我強大的競爭優勢。”2014級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張帥大三到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實習,實習期間因為表現突出,被任命為公司BIM小組負責人,并成功申請一項國家發明專利。畢業后,一路綠燈直接入職該公司,收入頗豐。
土木工程專業2013級學生武鵬飛,現任上海魯班軟件股份有限公司BIM副總監,工作三年來,走過43個城市,負責過20多個工程項目的BIM工作。武鵬飛對母校的栽培深情一片,他說:“我曾經以為自己的青春要在鋼筋水泥中度過,是母校BIM實驗室給我一雙飛翔的翅膀。”
展望BIM實驗室未來的發展,南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盧志文說:“以全面育人為導向,以企業化方式來運營,推動校企共贏,實現高校BIM創新發展,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BIM專業人才!”